冷热冲击试验箱(Thermal Shock Chamber, TSC)通过“骤冷骤热”方式,在数十秒内使试品经历大于70 K的温差,用以暴露由热胀冷缩引起的材料不匹配、焊接微裂纹、密封失效等潜在缺陷。依据结构特征,市场主流产品可划分为:
两厢提篮式(Two-zone, Basket Type)
高温区与低温区水平或上下布置,试品置于金属提篮,通过气缸或伺服电机在≤10 s内完成区间转移。
三厢静置式(Three-zone, Static Type)
增设常温测试区,利用高温区与低温区的预冷热空气,经高速风阀切换导入测试区,试品全程静止,免除机械移动。
二、作业原理与关键参数
温度跃迁时间(Transition Time)
定义为从设定高温(如+150 ℃)到设定低温(如−65 ℃)或反向的转换耗时。两厢式因直接转移,通常≤30 s;三厢式依赖风量与阀门响应,典型值为30–60 s。
恢复时间(Recovery Time)
指试品中心点温度重新进入公差带(±2 K)所需时长,直接决定试验节拍。优质设备可在提篮到位后≤3 min完成恢复。
热负荷匹配(Heat Load Match)
试品发热功率(如PCBA带载老化)若大于试验区除热能力,将导致最低温度“抬升”,造成伪失效。选型时应提供最大发热量、质量、比热容等数据,由厂商进行热平衡计算。
风速与紊流度
依据IEC 60068-3-5,试验区风速建议3–5 m/s,过高易致细小元件移位,过低则降低热交换效率。
三、两厢式与三厢式对比分析
维度 两厢提篮式 三厢静置式
温度冲击强度 高(直接浸入式传热) 中等(气流交换,存在边界层)
试品尺寸适应性 受提篮与动密封限制,适合≤30 kg 测试区容积可定制至2 m³以上
移动风险 存在机械冲击、线缆缠绕可能 无移动部件,适合带线束产品
节能性 低温区连续运行,能耗高 可启用“蓄能模式”,低功耗待机
维护复杂度 提篮导轨、密封条磨损需定期更换 风阀轴承、加热器继电器为易损件
标准符合性 满足MIL-STD-202G、GB/T 2423.22 同样满足,但需注明“气流式”方法
四、典型作业流程(以两厢式为例)
前处理
1.1 核查冷媒压力(R404A高压侧1.5–2.0 MPa,R23高压侧2.5–3.2 MPa);
1.2 校验温度传感器(九点布点,最大偏差≤±1.5 K);
1.3 记录试品质量、发热量、易燃等级(IEC 60721-3-0)。
装载
2.1 试品间距≥5 cm,防止气流死角;
2.2 带连接器产品时,线缆经顶部走线槽垂直引出,避免提篮运动拉拽。
程序设定
3.1 常用循环:+125 ℃(30 min)↔−55 ℃(30 min),循环100次;
3.2 温度过冲容忍度设定为2 K,超出即暂停并记录。
运行监控
4.1 PLC实时比对提篮位置与风门状态,出现“风门未关到位”立即回温保护;
4.2 每循环第10次追加拍照(箱内摄像头),观察结霜、凝露位置。
后处理
5.1 循环结束后30 min方可开门,防止骤吸湿空气结露;
5.2 试品在23 ℃/50 % RH环境静置2 h,再做电性能测试。
五、行业应用范式
半导体封装
要求−65 ℃↔+150 ℃、转换<20 s,用于考核Flip-Chip底部填充胶裂纹扩展。
新能源汽车电池模组
采用三厢式,测试区尺寸1200 mm×800 mm×800 mm,循环−40 ℃↔+85 ℃,500次后绝缘电阻下降≤10 %。
航天电连接器
依据GJB 1217A-2009,需在高真空前级先做100次冷热冲击,以剔除玻璃绝缘子微裂纹。
光学透镜组
要求温度变化过程透镜不位移,采用三厢式低风速(1 m/s)模式,避免气动扰动。
六、选型与布设要点
冷却方式
风冷型适用于试验室空调环境温度≤28 ℃、通风量≥10 m³/min;水冷型对水温要求5–30 ℃、压力0.2–0.4 MPa,需配闭式冷却塔。
楼板承重
大型三厢式整机质量可达4 t,需核算楼板动载系数;提篮式因冲击载荷,需独立防震垫。
排气与新风
低温区化霜时瞬时排出大量冷湿空气,应接Φ200 mm不锈钢排风管,出口速度≥8 m/s,防止下沉“雾池”。
维护通道
后侧距墙≥1.2 m,便于冷凝器清洗;顶部加热器更换空间≥0.8 m。
七、失效案例与改进启示
案例:某航空继电器在三厢式设备中100次循环后出现接触电阻漂移。
根因:测试区风阀密封条老化,导致高温段热气渗入低温段,实际最低温度仅达−48 ℃,未形成设计温差。
改进:将三元乙丙密封条更换为氟橡胶,并追加风阀关闭力矩监测(≤5°偏差报警)。
冷热冲击试验箱并非简单的“温度过山车”,而是集热力学、流体力学、材料学于一体的精密设备。正确理解两厢式与三厢式的技术边界,科学制定作业参数,严格执行全生命周期管理,方能使其在研发筛选、质量验证、失效分析等环节发挥最大价值,最终实现“早发现、早改进、早受益”的质量目标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