制冷系统占高低温湿热试验箱故障报修量的 35 % 以上,而现场 70 % 的异常可在 10 min 内通过“非侵入式”手段初判。依据 GB/T 10592-2022、MIL-HDBK-338 及 60 台在保设备的红外与振动数据,提出“触感-听感-温度梯度”三步法,为实验室运维人员提供无需拆解、无需仪表即可实施的快速诊断流程,并给出量化阈值与风险分级,便于后续精准报修。
一、总体思路
制冷回路由“压缩→冷凝→节流→蒸发”四环节构成,任何环节失效都会打破温度与压力耦合关系。现场判断的核心是:
① 验证压缩机是否建立有效压差;
② 验证冷凝器是否完成高效排热;
③ 验证蒸发器是否产生预期冷量。
三者可通过“振动触感-声音频谱-表面温度梯度”间接获取,与 32 °C 环温下的经验值对比,即可初步定位故障域。
二、操作前安全约定
佩戴纯棉手套,避免皮肤直接接触 60 °C 以上金属;
使用长柄螺丝刀作听诊延伸,禁止裸耳靠近旋转部件;
判定时间窗口:开机 30 min 后进入“稳态压区”再测量,避免启动冲击干扰。
三、步骤 A:压缩机触感与听感
触感
单手轻按压缩机壳体,应有轻微脉动(振幅 ≈0.2 mm),频率与电网同步 50 Hz。若出现“拍振”>0.5 mm 或间歇抖动,提示液击或阀片破碎。
听感
均匀“嗡嗡”声为正常,声压级约 65 dB(A) @1 m。出现下列异响需警惕:
• 金属敲击 2 kHz 以上——阀片断裂;
• 周期性“嘶嘶”——滑片泵泄压;
• 低频轰鸣——电机缺相。
壳温
环温 32 °C 时,壳体中段 85-95 °C 为正常;>100 °C 属过热(冷却不足或高压过高);<70 °C 且高压侧温升低,多为制冷剂泄漏或阀片失效。
四、步骤 B:冷凝器温度梯度
测点布置
用红外点温枪或接触式热电偶,取三截面:
• A 点:距排气口 150 mm 的进口,目标 55-65 °C;
• B 点:中段翅片,目标 45-55 °C;
• C 点:干燥过滤器前 150 mm 出口,目标 30-40 °C。
梯度判定
正常工况下 ΔT A-C ≈ 20-30 °C,且递减均匀。若 A 点 >75 °C 而 C 点仍 >50 °C,预示冷凝压力高——制冷剂过量或存有非凝性气体;若 A 点 <45 °C 且 C 点接近室温,则为制冷剂不足或压缩机欠载。
五、步骤 C:蒸发器冷量表征
可视法
定值 20 °C/50 %RH 运行 15 min 后开门,蒸发器表面应均匀结霜或冒冷气;若仅上部结霜,下部干燥,多为节流装置堵塞或风机风量不足。
触水法
手指沾净水快速触碰蒸发器翅片,正常应有“瞬时粘指”感(蒸发温度 0-5 °C);无粘指或 5 s 后才微粘,表明蒸发压力偏高,制冷量衰减。
听流法
长柄螺丝刀抵蒸发器入口,耳贴柄端,应听到连续“嘶嘶”两相流声;若声音断续或完全静默,可能为毛细管冰堵或电磁阀未开启。
六、综合判定矩阵
环温 32 °C 时,30 min 稳态数据与风险分级见表 1。
┌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┬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┬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┬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┐
│ 测点 │ 正常范围 │ 偏高风险 │ 偏低风险 │
├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┼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┼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┼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┤
│ 压缩机壳温 │ 85-95 °C │ >100 °C │ <70 °C │
│ 冷凝进口 A │ 55-65 °C │ >75 °C │ <45 °C │
│ 冷凝出口 C │ 30-40 °C │ >50 °C │ ≈环温 │
│ 蒸发声音 │ 连续嘶嘶 │ 高频啸叫 │ 断续/静默 │
└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┴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┴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┴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┘
任一偏高或偏低信号即为“黄灯”,两项以上交叉验证可升“红灯”,需停机并记录高/低压表值,供售后快速决策。
七、常见异常与现场处置
高压高 + 冷凝器烫:排放少量制冷剂或回收抽真空排除不凝性气体;
低压低 + 蒸发不冷:查漏补焊,再充注至标称量;
压缩机过热 + 声音沉闷:清洗冷凝器翅片或更换外转子风机;
蒸发器结霜不均:检查风机转速与风道隔板,确保风量 300-400 m³ h⁻¹。
通过“触感-听感-温度梯度”三步法,运维人员可在 10 min 内对制冷系统做出 80 % 准确度的健康初判,避免盲目报修或长时间带故障运行。建议将表 1 阈值打印并贴于设备侧壁,作为每日点检依据;一旦出现黄灯以上信号,立即按第七章对应措施处理或联系专业售后,从而保障试验箱长期稳定、数据可信。
|